您的位置 首页 养技大全

鱼身上长气泡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列举两种病症,第一种比较少见,第二种就比较常见了,大家反应和我们师傅外出护理也遇到这种的病症,那么这两种病症对鱼友什么危害呢?孰轻孰重请往下看。 气泡病 观赏鱼气泡病的外观症状…

今天列举两种病症,第一种比较少见,第二种就比较常见了,大家反应和我们师傅外出护理也遇到这种的病症,那么这两种病症对鱼友什么危害呢?孰轻孰重请往下看。

气泡病

观赏鱼气泡病的外观症状是在体表隆起大小不一之气泡,常见於头部皮肤(尤其是鳃盖),眼球四周及角膜,对光检查上述部位不难发现气泡的存在。内在症状就是在血液中或肠内形成气泡,鱼体失去平衡所导致的疾病。该病常发生于鱼苗和鱼种阶段,成鱼较少发生,但不排除其他因素造成。

鱼身上长气泡是怎么回事呢?

病因

水中的溶解氧、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气体太多,达到或超过饱和状态,就会因渗透压而进入鱼体;或者鱼将小气泡当作食物吞入体内,在肠道内形成气体。水中气体过饱和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水中浮游植物过多,强烈阳光照射,水温高,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旺盛可以引起水中氧气过饱和。

(2)池塘中施放过多未发酵的有机肥,肥料不断消耗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细小甲烷和硫化氢气泡,引起气泡病,同时这些有毒气体会对鱼体产生危害。

(3)水温升高,春季是气泡病的高发期,主要是春季气温开始回升,原来不饱和的水就会变为过饱和。寒冷季节将水族箱置于向阳的暖气片上,也会引起水温升高,导致气泡病。

(4)在鱼苗养殖或运输过程中,注入氧气过多导致过饱和。

(5) 有些地下水含某些气体过饱和,如氮气、二氧化碳、沼气等也会引起气泡病。

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鱼体愈小愈易患气泡病,随着鱼体长大,发病逐渐减少,如水温31℃时水中含氧量达每升14.4毫克(饱和度192%),体长0.9~1.0厘米的鱼苗患水疱病,而体长1.4~1.5厘米的鱼苗,只有水中含氧量达每升24.4毫克(饱和度为325%)时,才会发病。鱼苗或夏花发病后,身体失去平衡,游动困难,浮于水面,挣扎,逐渐衰竭死亡;成鱼发病,在背部皮肤、背鳍、尾鳍出现肉眼可见的气泡。治疗不及时,气泡破溃,局部细菌感染发炎,形成溃疡。

诊断要点

解剖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可见较小鱼体体腔内、肠腔内和鳃血管中有气泡,有的因栓塞而亡。

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池塘或鱼缸施肥和投饵量;不用未经发酵的肥料向鱼池施肥;池中腐殖质不宜过多,要彻底清淤,防止硫化氢和甲烷气体产生。鱼苗运输过程中不要急剧的向水中通气,水族箱的氧气泵不要24小时连续运行,放出池中部分老水,注入清水,发病轻的鱼能很快地排出气泡,恢复正常也可使用食盐全池泼酒,改变鱼体表渗透压,使气泡溢出。

烂鳍病

烂鰭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鳍部软组织损伤从而继发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疾病。该病有细菌感染,所以传染性极强,许多观赏鱼都易患烂鳍病,如金鱼,七彩神仙、孔雀鱼和地图鱼等。

鱼身上长气泡是怎么回事呢?

病因

引起烂鳍病的病原菌常见有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鳗弧菌等。这些病原菌感染常发生于以下情况:

1、鱼苗运输过程中鱼体表层划伤,损伤了鱼体表层的分泌物组织,引起病菌感染。

2、对鱼缸饲水更换太勤,严重地刺激鱼体表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导致尾鳍软组织的腐烂。

3、换水不及时,由于水质的老化,光照的过强,引起各鳍膜内充满气泡导致各鳍膜破裂腐烂,而引发细菌感染。

4、水质不良,pH起了急剧变化,引起鱼体内分泌紊乱,久而久之致使各嗜软组织腐烂,最后受细菌感染。

5、水族箱中鱼儿相互撕咬造成伤口感染所致。

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鱼体色发黑、消瘦、开始表现为鱼鳍充血,背鳍、尾鳍或胸鳍外缘的上皮增生变白,部分鱼的腹部、尾柄发炎、肛门红肿,3~4天后鱼鳍开始腐烂,造成鳍条残缺不齐,尾鳍尤为明显。后期,鳍烂掉露出骨头,身体腐败死亡。

鱼身上长气泡是怎么回事呢?

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发生重在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水质,减少观赏鱼的应激,避免鱼体体表受到损伤,发现病鱼应立即隔离,然后对水族箱进行全部换水,彻底清扫,消毒。对患病鱼进行药浴有很好的疗效。在发病初期用每立方米水体1克的高锰酸钾进行药浴处理,一般经过3~4次药浴,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在每立方米水中放细盐50克,连用2~3次,也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同时,还要对病鱼进行精心饲养。水温恒定在20℃以上,经40天的精心饲养,可使腐烂的各鳍软组织重新生长发育完整,在此期间必须多喂动物性饵料鱼虫,促进尾鳍生长。

今天就简单介绍这两种,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养鱼人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yur.com/2622.html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