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鱼类百科

白云金丝

白云山鱼的体形细小,长而侧扁,体高约等于头长,腹部圆吻钝而短,口上位。口裂向下倾斜,几乎与体铀垂直。上颌长于下颌,前端无突起。口无须,眼大,侧上位。背鳍短,起点显著在腹鳍起点之后,…

白云山鱼的体形细小,长而侧扁,体高约等于头长,腹部圆吻钝而短,口上位。口裂向下倾斜,几乎与体铀垂直。上颌长于下颌,前端无突起。口无须,眼大,侧上位。背鳍短,起点显著在腹鳍起点之后,胸缩短,末端不达腹部起点,腹缩末端可达肛门,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较长,约与背鳍相对。尾鳍叉形,末端尖,上下叶约等长。体被中等大小圆鳞,体侧鳞片上无侧线。体侧颜色鲜艳,体侧从鳃孔上角至尾柄基部有一条金黄色的条纹.条纹上下各有几条黑色线条。尾柄基部有一红色大圆斑,背鳍和尾鳍基部有许多红色小班点。背鳍和臀鳍呈黄绿色边缘透明。

白云金丝鱼

白云金丝鱼

中文学名:白云山鱼

拉丁学名:Tanichthys albonubes

别称:红尾鱼

界:动物界

简介

白云山鱼又名红白云金丝鱼、邓鱼、唐鱼、彩金线鱼。

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濒危等级:绝迹(野生)。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观赏鱼界常称之为金丝鱼、莺鱼。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月”)亚科,唐鱼属。唐鱼属的鱼类,该属也只有唐鱼这一种。它分布于广州市附近的小山溪中,为广东省特产鱼类。

早在上世纪初的三十年代就被发现,当时称它为“唐鱼”,又因为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它也因此有了一个具有侮辱性的名称——“贫民灯管”。当唐鱼作为热带观赏鱼被推广饲养时,可以说举世皆惊!这是鲤科热带鱼中最具亚洲代表性的种类,小巧而活泼,虽然在小型鱼类中算不上格外艳丽,但是清丽淡雅的色彩以及犹如灯鱼般的荧光带,外加饲养简单、容易繁殖的习性,直至今日深到人的喜爱。

生物学特性

多栖息在山区清澈的溪流流水的环境中。性活泼、温和。虽分布于亚热带,尚能耐寒,当水温至5℃时,仍能正常生活。为杂食性小型鱼类,以食浮游动物和腐植质为主。亲鱼在春夏季可以繁殖2次以上。雌亲鱼一次只产数十枚卵。

分布

发现于广州白云山;现已知的分布有广东北江流域的清远市、东江的宝安县龙岗以及香港新界等,为中国岭南地区特产鱼种。由于本种繁殖力不强,种群小,个体数量原属稀少。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严重破坏其生态环境,导致唐鱼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发现其踪迹。唐鱼是一种著名的观赏鱼类,在东南亚、香港等地人工饲养较为普通,并外销世界各地。

饲养

作为热带观赏鱼被推广饲养时,适合水温:15~25℃。水质要求:总硬度(gH):6~8dGH,酸碱度(pH):6.5~7.5。 白云山鱼性温和,对水质要求也不苛刻,宜与其他小型鱼类混养。喜欢在鱼缸的上层游动。游速较快,喜新水,对水质要求不严,单养混养都可。由于产自亚热带的广东省,所以,该鱼对水温要求也不高,甚至在只有3℃的环境下依然可以存活,它是热带鱼中耐寒性教强的种类。这也意味着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季的室内,不需要恒温设备就可以饲养,因而饲养是十分简单的。 食性以蛋黄、原生动物、轮虫、红虫、水蚤等动物性饵料为主。

繁殖

雌雄鉴别特征为:雄鱼体色比较艳丽,鱼身修长、苗条,性成熟时各鳍均红色,背鳍高;而雌鱼比较粗壮,色彩较为黯淡(见图2)。唐鱼繁殖十分容易,非常适合初次接触热带卵生鱼类繁殖的爱好者实验适 宜水温22~25℃左右、水质硬度6~8,酸碱度pH7.0左右的小型繁殖缸中先铺设一层莫丝草(Fontinalis Antipyretica)或经过热水高温消毒过的棕丝,作为鱼卵孵化巢。然后,选取性完全成熟、健康的亲体,按雌雄比例1:1或1:2放入繁殖缸。在安静的环境下,雌雄鱼很快会进入“发情”状态,雄鱼会不停地追逐雌鱼,直至雌鱼将鱼卵产在水草丛中,雄鱼则会立即使之受精。鱼卵白色透明,呈黏性,黏附在水草上,数量为200~300粒之间。待产卵结束即可将种鱼捞出,以免它们吞食鱼卵。受精卵经过30~36h左右的时间开始孵化(也有资料报道:鱼卵的孵化期为24h,出卵后的稚鱼经2d可投喂“灰水”或个体较小的水蚤,均由双亲护理)。

培育

鱼在孵化后的36h(1~2d)不太会游动,营养靠卵黄囊提供,3~4d开始游泳,摄食极细小的浮游生物,此时可喂饲草履虫,也可用少许蛋黄调水后投饲,但必须注意一次不可太多,蛋黄极易污染水质,导致水质腐败。如此,再经过7~10d,仔鱼就可直接喂食小型的鱼虫了,经过约6个月时间发育成熟。

保护

上世纪80年代已“绝迹”,1998年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标明该鱼属于濒危等级为绝迹。至2004年7 月9日在广州从化重新发现其野生群体。2002年8月初,广州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先在白云区流溪河放养了10万尾,经过跟踪抽样,证实可以野外生存。据介绍,救护中心将对放养的唐鱼进行跟踪监测,并准备连续三年在白云山定期放养,每次约1万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养鱼人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gyur.com/129.html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